威遠:一個擁有228家羊肉湯館的城市
時間:2022-06-16 15:40:58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剛出爐的威遠碗碗羊肉
不時聽朋友說起威遠的羊肉湯如何好吃,終于在2022年的5月,來到了這個地處川中丘陵的威遠縣。
威遠縣有蓉遵高速公路(G4215)、內(nèi)威榮高速公路(S56)、成宜高速公路等便捷的交通線。

威遠位于內(nèi)江的西北部,通過內(nèi)江市公路交通圖,可以見到威遠的交通十分便捷。
隸屬于內(nèi)江市的威遠縣,它東與內(nèi)江市市中區(qū)接壤,西邊是自貢市榮縣和眉山市仁壽縣,南邊是自貢市的貢井區(qū)和大安區(qū),北與資中縣相鄰。
記憶中的威遠相當偏遠,那是以前交通不便帶來的過往感受。今天的威遠,交通極為便捷,從成都出發(fā),只需要1小時,從重慶出發(fā),也大致需要1小時車程。進入威遠縣城,就能聞到滿城的羊肉湯香氣。
威遠羊肉湯館子的密集程度,已經(jīng)超乎我們的想象。在城區(qū)的主要干道上,基本上每走幾百米就能碰到羊肉湯館。
截止到2022年5月,全縣羊肉湯店總數(shù)為228家。人們的一日三餐,甚至消夜都和羊肉湯緊緊相關。
但威遠從來不止有美食,更有著冠絕四川、全國罕見的穹窿美景。

一說起威遠的丘陵景觀,不得不提的就是“穹窿地貌”。
威遠所擁有的穹窿景觀堪稱是四川唯一、全國罕見背斜中低山穹窿地貌景觀。在穹窿砂巖方山上,還有著數(shù)量龐大、規(guī)模宏偉、保留高度完整的古砦(zhài,意義同“寨”,指守衛(wèi)用的柵欄、營壘)群。
“穹窿”二字看似生澀難懂,但從其含義出發(fā),也能拆解其中奧妙。
“穹窿”的其中一個含義,可以用于形容中間高而四周下垂的樣子。穹窿構造即是這樣一種特殊的構造,它的中部受到內(nèi)營力作用凸起,四周向外漸漸隱伏,類似圓圓的蓋子。經(jīng)過億萬年的內(nèi)外營力作用,形成峰巒起伏,溝谷相間的丘陵景觀,在丘陵景觀中獨樹一幟。
請橫屏觀看

威遠縣鎮(zhèn)西鎮(zhèn)的大老君山是穹窿地貌上的砂巖峰叢景觀。
穹窿地貌上有豐富多樣的地質(zhì)景觀與人文景觀。山體受到外力侵蝕,山峰相連相依,卻又獨立成峰,形成了起伏交錯的山巒溝壑、重巖疊嶂的獨特美景。
最獨特的是形成了“頂平、坡陡、麓緩”的砂巖方山群。
方山之上,土地開闊且平坦,有的方山還有煤和地下水,適宜居住,自古以來就有人在上面修建房屋,甚至不乏精美的院落。
山崖陡峭難行,在南宋抗擊蒙古軍隊中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了守衛(wèi)家園的人們毅然遷往山頂,修建了數(shù)量眾多的軍事砦堡,與抗蒙的川中八柱,構成了一道道防線,至今仍有諸多古砦遺存:如向家砦、高頂砦、鳳凰砦、白牛砦、清風砦、鏵頭砦等90多處古砦。其中以向家砦最為雄壯,面積超過7000畝,是四川最大的古砦。
與方山相映成趣的,是放射狀或同心圓狀的河流,它們飄渺而靈動地穿梭于厚重的山體之間。
令威遠聲名遠播的不止山水,還有山水間升騰而起的云霧。
請橫屏觀看

丘陵云海。川中丘陵的云海并不常見,在威遠很多地方的云霧時間卻多達200多天,云霧蒸騰,霞光賦彩,宛如仙境。
威遠境內(nèi)的騎龍坳,平均海拔不過600至700米,但與它左右兩條溝谷相連的長沙湖和葫蘆大峽谷,為騎龍坳輸送充沛的水汽,因此這里常年彌漫著晨霧,據(jù)當?shù)嘏笥呀榻B,一年中,云霧可見天氣超過200天。
但只有少數(shù)的幸運兒,才能看到日出的金光穿透濃霧的美景,也正是因云霧映日的美景,騎龍坳在全國的攝影圈獲得了一片稱贊之聲,并在圈內(nèi)有了“中國最美云霧之鄉(xiāng)”的佳名。
威遠聲名遠播,正如同當初建縣時的名字:隋朝開皇年間,威遠建縣,定名“威遠”,取“威名遠震”之美義。


歷史悠久的威遠,經(jīng)歷了許多沿革。

歷史寫就了城市的過去,那么城市的現(xiàn)在在何處呢?
宏大的敘事,或許無法喚起人們的共同話題,但聊起當?shù)氐囊蝗杖?、特產(chǎn)美味,人們總是滔滔不絕。
祖輩生活在這里的威遠人有著默契的語調(diào),他們不約而同地提起那些好滋味:七星椒、周蘿卜、黃老五花生酥、越溪黃桷樹面、無花果老鴨湯……
當?shù)厝耸潜镜厥巢淖蠲翡J的評委,人們偏好威遠新店出產(chǎn)的七星椒。

威遠縣新店鎮(zhèn)的農(nóng)民正在采摘七星椒
其名字的由來和它的生長特點有關,別的辣椒都是下垂,七星椒卻向天而生,而且它還是中國目前最辣的辣椒之一,辣度可達七星級,又被稱為七星椒。它給人們帶來豐富的味覺體驗:辣味純香、回味甘甜的七星椒,在2001年8月成為了"中國電視吉尼斯吃辣椒比賽"唯一指定用椒。
而周蘿卜帶來的則是一抹醬香,其選用本地蘿卜醬制而成。蘿卜這個食材,本身也是威遠的特產(chǎn),人們喜愛這種脆韌的口感,于是將這喜好擴大化,就連大頭菜也備受寵愛。在燒烤豆腐干、涼面里,除了必備的蔥花,也會撒上一把大頭菜碎。

除了燒烤豆腐干,燒烤茄子里也會加大頭菜碎,它們?yōu)闊驹黾恿讼?、脆、韌的口感
至于黃老五花生酥,就更為家喻戶曉,其具有甜、白、香、酥、脆的五大特色。歷經(jīng)200余年的時間,它早已突破地理的界限,邁入全國的市集和家庭之中。
特產(chǎn)是走親訪友時,需有個拿得出手的響亮名頭。但在日常之中,人們偏好那些犄角旮旯里充滿生活氣的食物。
越溪黃桷樹面就是這樣的存在,這里的招牌是被食客認可了20多年的“特色豬肉臊子面”。

周哥和他的表哥是面館現(xiàn)在的傳承人,他正在炒制豬肉臊子。
這家店原本開在威遠縣越溪鎮(zhèn),最近幾年才搬到了威遠縣城內(nèi)。
炒好的豬肉臊里肥瘦相摻,放到第二日正是最香的時刻,原本微干的肥肉先吸飽了油水,變成神奇的軟糯口感,再來填飽人們的肚子。

豬肉臊子有肥有瘦,吃起來香味十足。
有新客同老板閑聊,從對談得知,這家店名叫“越溪黃桷樹面”的館子,從上世紀90年代起家,然后遷至縣城經(jīng)營。家傳的手藝由舅媽的母親袁婆婆傳給舅媽,舅媽又傳給外甥,傳承了20多年。
時間到了晌午,在無花果成熟的季節(jié),人們要來一碗無花果老鴨湯。將本地出產(chǎn)的無花果鮮果與老麻鴨同燉,湯底都帶著酸甜鮮香,最是解暑生津。
威遠的夜晚很長,可以與推崇夜經(jīng)濟的成都一較高下。夜晚的燒烤店,從下午一直營業(yè)到凌晨兩點,絡繹不絕的人來了,又喝得開懷地離去。
生活是個中滋味,三餐時時嘗。威遠是一個有生活的城市,來到這里,人們很容易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是那樣的親切又舒適。

無數(shù)的食物穿腸而過,只有一種能喚起最大范圍地共情,那就是羊肉湯。
威遠人,一天吃幾頓羊肉湯都不過分。早晨吃是喚醒味蕾,中午吃能補充能量,晚上食用則緩解疲憊,深夜吃便可以壓一壓聚餐時上頭的酒氣。
羊肉湯微白,上面漂浮著星星點點的羊油,這是從羊骨里熬出的美味精華。香菜是必不可少的配角,既是視覺上的點綴,又是提香去腥的點睛之筆。

熬制羊肉湯湯底時,通常要添加羊筒骨增香。
最大的主角當屬掩蓋在湯下的羊肉,肉嫩味鮮,滋味醇厚。食客如果站在取餐口觀望,會看到切、燙、澆、撒四步。
一切,廚師根據(jù)客人點的量,將羊肉橫切成片。
二燙,將肉片放入大鍋,在清亮的鮮湯里滾一遭。
三澆,淋上肉湯和少許浮油。
四撒,撒上一小把香菜,視情況添加食鹽和味精。
但在登臺之前,羊肉湯在熬煮環(huán)節(jié)就經(jīng)歷了香料的浸潤。各家搭配不一,部分店家會在香料中加些中藥材,使得羊肉湯有了更復雜的香氣。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威遠羊肉湯分為水蘸和干蘸。在更受歡迎的水蘸碟中,其搭配簡單,通常只用醬油打底,搭配香菜、小米辣、蒜泥。

威遠羊肉湯的水蘸碟
只有對食材極其自信的區(qū)域,才敢在烹飪和搭配羊肉這種以腥膻聞名的肉類時,選擇化繁為簡。跟老板一打聽,才知道此處用的羊肉,都是本地的黑山羊。
在威遠發(fā)布的《威遠縣黑山羊發(fā)展調(diào)研報告》中,記錄著全縣有林地及天然草場60萬畝以上。在2021全年,這片豐饒的土地上,共出欄了20萬余只黑山羊。而截止到2021年末,威遠縣全縣人口才69萬余人。在數(shù)據(jù)的對比之中,感受到了威遠人對于羊肉的深愛。
在威遠,羊肉湯是便捷實惠的早餐,通常喊單碗或雙碗,單碗是一兩肉,雙碗是二兩肉,配上米飯便是美美的一餐。三朋五友聚餐,則稱上幾斤,配上燒羊血、炒羊雜等,一行人吃個酣暢淋漓。
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威遠有了全羊席的酒樓,從羊頭到羊蹄,從羊排到羊肉,應有盡有,味型工藝在羊肉系列上大放光彩。有一道菜讓人記憶深刻,那就是豆腐燴羊肉,將豆腐與羊肉同燴,讓豆腐的每個空隙,都吸滿羊肉的鮮香。





供圖/威遠縣青青河邊草羊肉湯館
亦有經(jīng)典做法,取威遠特產(chǎn)的嫩姜切成細絲,與羊肉一起翻炒,這是家常做法,卻也是下飯神器。
質(zhì)量好的羊排切成均勻的長段,外部要裹上蒜香味的面衣,入油炸得酥香金黃,咬一口汁水和熱氣一起蔓延在唇齒之間。
將目光漸漸下移,羊蹄也能入菜,徹底刮洗干凈羊蹄,放入鍋中紅燒,這是比豬蹄更有啃頭的美味。
盡管近年來,羊肉菜品越來越豐富,但在眾多選擇之中,羊肉湯依然是首選,已經(jīng)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
在羊肉湯之外,總有別的美食,要大膽地與之較量一番。
它就是“鮮“的另一半——魚。
當問起本地人,威遠有什么美食可以推薦時。他們思索一番,會報出好幾家魚鮮飯館。
或是老媽魚頭飯館里,沾染著濃重花椒香氣的魚頭。用的是花鰱魚,也就是人們口中常常提起的胖頭魚的魚頭,輔以大量花椒、藿香和本地辣椒。
魚肉極為細嫩,入口就是麻辣味,細吃是鮮香,等舌頭把魚肉呡爛,麻味就在這個時候躥了上來,麻得嘴皮微顫,像在跳一支不具名的踢踏舞。
當?shù)亓硪惶幱忻聂~店叫做三毛魚莊,此處以蒜蓉江團聞名,江團的肉質(zhì)嫩滑、唇齒留香。

三毛魚莊還有兩道招牌菜,一是肥腸燒鯰魚,二是店內(nèi)的三毛兔頭,曾經(jīng)一年賣出了72萬只
相比于羊肉的清淡,威遠制作魚時往往更注重復合之味。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味,就是辣。
而威遠的辣,是值得去深究的一個特色。
相比于以辣令人聞風喪膽的四川省自貢市,位于內(nèi)江市的威遠縣,稍微溫和了一些,但依然是要比成都平原,更加青睞用辣調(diào)味。
翻閱書籍,就能發(fā)現(xiàn)一些端倪。在《中國川菜史》中,威遠菜被歸為川菜中五大亞菜系中的自內(nèi)幫(也叫內(nèi)自幫),與自貢、榮縣、資中屬于同一個亞菜系,這個菜系與地處川南的大河幫川菜一樣,在辛辣上明顯更有造詣。

威遠的燒烤茄子,去皮后烤得香滑軟糯
推動威遠的辣聲名遠播的重要調(diào)料,就是威遠新店的七星椒。據(jù)威遠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資料記載,新店七星椒的種植歷史至少有200年左右。
除了辣,威遠的飲食還有著“鮮美”的特點。威遠的“鮮”以羊鮮為主,魚鮮為輔,造就的不僅是舌尖的鮮美。更多地映射了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過鮮活人生,做快活的人。
或許換個角度,走入時間的長河,串聯(lián)起古今的文化習俗,才能更好地看清威遠這座城市。
威遠縣新場鎮(zhèn)古佛村中,遺存著世所罕見的“鹽煤古道”遺址,千年前那是人們進行鹽煤交易的通道。人們與這段道路同行時,仿佛就與那個浩瀚的歷史共步。

保護棧道修建之前人們穿行在“鹽煤古道”之中
遍布威遠的丘陵和低山中,古砦是因地制宜的自我保護,在動蕩的歲月,人們得以保存心中珍戀的家園。
抗戰(zhàn)期間,川內(nèi)遷來大批移民。威遠縣志中記載,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師生定居威遠縣靜寧寺8年。無數(shù)人在這里成長為社會的棟梁,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相當?shù)呢暙I。

請橫屏觀看,威遠縣靜寧寺全景
歷史之中,威遠的土地上有許多大事發(fā)生,勞作之苦、守護家園之艱辛、顛沛流動之離散,在威遠的懷抱里得到寬慰。
威遠的千年之中,時間塑萬般造化,無論記憶怎樣讓人感嘆,能夠沉淀下來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們對于生活滋味的探索,卻從未停止,他們對這種一以貫之的區(qū)域氣質(zhì)感到無比親昵,就如同那碗代表著故鄉(xiāng)的羊肉湯,是那般的醇厚且溫柔。
編輯: | 陶麗萍 |
責編: | 毛佳莉 |
審核: | 郭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