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端
舉報
跟帖評論自律承諾
首頁 ?? 內江本地

紅色歷程 |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新生人民政權在內江的建立

時間:2021-05-24 09:38:52 來源:內江史志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新生人民政權在內江的建立


建立專署


1949年12月21日,川南行政公署資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張勵任專員。1950年2月1日,川南行政公署資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川南行政公署內江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更名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內江區(qū)專員公署。


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qū),恢復四川省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內江區(qū)專員公署改隸四川省人民政府領導,更名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內江區(qū)專員公署。1955年5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內江區(qū)專員公署更名為四川省內江專員公署。


內江專署是川南行署(后為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專員、副專員均由川南行署任命。1951年1月,張勵調內江地委任副書記,韓正夫任專員。


設立專署辦事機構


1949年12月,資中專署設立秘書室、民政科、衛(wèi)生科、文教科、建設科、工商科、財糧科、鹽務局、公安分處等辦事機構9個。1950年4月,增設糧食局。9月,地委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納入專署辦事機構序列,定名專署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12月,公安分處改為公安處。


1951年6月,增設合作科。1952年1月,增設監(jiān)察處;撤銷合作科,設立省合作社聯(lián)合社內江專區(qū)辦事處。3月,增設人事科,4月,又合并到民政科。1953年增設統(tǒng)計科、勞動科。至年底,專署設有辦事機構20個。1954年,增設交通科、手管科,統(tǒng)計科改為計劃統(tǒng)計科。1955年,撤銷建設科,設立農業(yè)科,秘書室改為專署辦公室。至年底,專署設有辦事機構22個。


1952年7月,川南區(qū)人民法院內江分院成立,領導人由上級任命。9月,更名為四川省人民法院內江分院。1955年1月12日前,川南區(qū)(后為四川省)人民法院內江分院不是一級審判機構,是上級法院的派出機構。


1951年8月,川南區(qū)人民檢察署內江分署成立,領導人由上級任命。1952年9月,川南區(qū)人民檢察署內江分署更名四川省人民檢察署內江分署。川南區(qū)(后為四川?。┤嗣駲z察署內江分署既受上級人民檢察署的領導,又受專署的領導。


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組織通則》規(guī)定: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由縣軍事管制委員會及縣人民政府召開之。未設立軍管會的縣由縣人民政府召開之。從代行縣人民代表大會職權時起,每屆人民代表會議的任期為一年,連選得連任。


1950年1月起,內江專署所屬各縣相繼召開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月15日-17日,內江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隨后,資陽、威遠和簡陽相繼召開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內江市人民政府成立后,10月21-23日,內江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


建立縣級人民政府


1949年12月,資中專署下轄8個縣。建立縣級人民政府與建立縣級地方黨委同步進行,縣人民政府縣長、副縣長,均由地委在任命縣委組成人員時一并任命。


1949年12月9日-31日,榮縣、內江、資中、威遠、資陽、仁壽6縣先后建立縣人民政府。1950年6月,經(jīng)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準,將內江縣所屬城區(qū)、郊區(qū)析出,設立專轄內江市。9月25日,內江市人民政府成立。自此,內江專署下轄內江、資中、威遠、資陽、簡陽、榮縣、仁壽七縣。


內江市各縣人民政府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務有:一是對舊政權進行接管、改造;二是征糧、剿匪、反特;三是恢復發(fā)展工農業(yè)生產及人民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為完成工作任務,各縣人民政府一般設立秘書室、公安局、稅務局、工商科、財糧科、民政科、建設科、教育科、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等工作機構。


1950年,內江、威遠、資中、資陽、簡陽、榮縣、仁壽等縣人民法院先后建立。1952年7月21日,內江市人民法院建立。


1951年,內江、威遠、資中、資陽、簡陽、榮縣、仁壽等縣人民檢察署先后建立。1952年1月,內江市人民檢察署建立。


當時,縣(市)人民法院不是一級獨立審判機構,縣(市)人民檢察署也不是一級獨立檢察機構,只是縣(市)人民政府的一個行政部門。


鄉(xiāng)村基層政權的建立


1950年初,各縣人民政府建立后,由于各方面的條件還不成熟,沒有立即著手鄉(xiāng)村人民政權建設,繼續(xù)沿用國民政府時期的鄉(xiāng)、保、甲制度,暫時為新生人民政權服務。


1951年6月2日,內江專署發(fā)出《關于改造鄉(xiāng)村政權的指示》,對建設鄉(xiāng)村政權工作進行了安排;對鄉(xiāng)人民政府設正副主席和文書,設民政、財糧、武裝、生產、衛(wèi)生等委員以及村公所的設置,作出具體規(guī)定。


1951年11月9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七次全體會議決定農村民主建政劃小建制的基本原則。1952年初,地委、專署按照西南局的要求,安排各縣調整劃小區(qū)鄉(xiāng)建制。


8月,地委、專署決定:在1952年內完成農村民主建政工作;為摸索農村民主建政經(jīng)驗,指導面上工作,從有關部門和所轄各縣(市)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到內江市蘇柏鄉(xiāng)進行試點。


各縣(市)農村民主建政工作,基本上都按照蘇柏鄉(xiāng)的試點經(jīng)驗進行。經(jīng)鄉(xiāng)(鎮(zhèn))農民協(xié)會提名,由鄉(xiāng)(鎮(zhèn))人民代表會議或鄉(xiāng)(鎮(zhèn))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鄉(xiāng)人民政府委員會,經(jīng)縣人民政府批準,任命正副鄉(xiāng)(鎮(zhèn))長。每個鄉(xiāng)(鎮(zhèn))配備干事5-7人,分別處理文書、民政、財糧、生產、文教、公安、武裝、調解等各項事宜。各村設代表5-7人,主任代表由村農民協(xié)會分會主任兼任,在村農民協(xié)會分會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


通過民主建政,基層農民真正翻身作主,大批土改積極分子擔任了基層各級領導職務。至此,在內江地委領導下,各縣(市)在廣大農村基層徹底廢除了保甲制度,建立了鄉(xiāng)、村人民政權機構,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奠定了基礎。


建立軍事組織


1950年1月初,第10軍第29師在成都戰(zhàn)役后,從新津北花橋子移駐現(xiàn)市中區(qū)公園街內江軍分區(qū)駐地。1月15日,以第29師為基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川南軍區(qū)資中軍分區(qū)暨警備區(qū)。第29師師長周發(fā)田兼任司令員,地委書記陳剛兼任政委,軍分區(qū)副司令員孫霽云兼任警備區(qū)司令員。


根據(jù)西南軍政委員會關于師兼專區(qū)、團營兼縣、連排兼區(qū)鄉(xiāng)的指示,第29師各級干部分別兼任地方各級領導職務,師長周發(fā)田、副師長劉明鑑、副政委王新兼任地委委員。同時,第29師抽調大批營以下干部轉業(yè),到各縣、區(qū)、鄉(xiāng)黨委、政府任職。


4月12日,資中軍分區(qū)暨警備區(qū)奉命更名為內江軍分區(qū)暨警備區(qū)。10月,內江、資中、威遠、資陽、簡陽、榮縣、仁壽等縣人民政府設立人民武裝科。1951年4月,各縣人民武裝科奉命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川南軍區(qū)某某縣人民武裝部。


1952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川南軍區(qū)內江市人民武裝部成立。各縣(市)人民武裝部負責人民武裝組織與建設工作。8月,各縣(市)人民武裝部奉命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某縣(市)人民武裝部。自此,內江軍分區(qū)下轄內江、資中、威遠、資陽、簡陽、榮縣、仁壽7個縣人民武裝部和內江市人民武裝部。


編輯:劉桂蓮
校對:毛佳莉
評論
川預審P4FD-R04F-062D-80J0號 |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306165號 |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51120210005號 | 川新備 06-090011 | 蜀ICP備08002296號 | 川公網(wǎng)安備 51100202000151號
@ 2005 - 2022 375w.com     關于我們 用戶協(xié)議 隱私政策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涉本網(wǎng)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鏈接 | 電話 0832-2119960 | 郵箱 sc-njtv@qq.com